鴻海2024第三季法說會重點整理
鴻海2024第三季法說會重點整理
損益表:
2024Q3:
毛利率: 6.19%
營益率: 2.95%
淨利率: 2.66%
EPS: 3.55
毛利率: 6.19%
營益率: 2.95%
淨利率: 2.66%
EPS: 3.55
2023Q2:
毛利率: 6.66%
營益率: 2.99%
毛利率: 6.66%
營益率: 2.99%
淨利率: 2.79%
EPS: 3.11
EPS: 3.11
- 第三季營收為新台幣1.85兆元,較前一年同期增加百分之20,為歷年同期新高。
- 第三季在毛利、營業利益和淨利的表現上,分別達到了 1,147 億元、548 億元、以及493 億元,皆創下了歷年來的同期新高。相較去年同期也分別增加了百分之12、19、以及14,在獲利金額上面都有相當幅度的成長。
- 在三率方面
- 毛利率百分之6.19,較前一年同期減少百分之0.47,主要為產品組合中、AI伺服器營收大幅增加所致。
- 營業利益率和淨利率為百分之2.95及2.66,分別年減百分之0.04及0.14,主要是受到毛利率下降的影響。
- EPS 部份,第三季的EPS 3.55元,較前一年同期增加0.44元,也創下歷年同期的新高。
資產負債表:
2024Q3:
負債比: 58%
每股現金: 57.08塊
淨值: 115.16塊
2023Q3:
負債比: 53%
每股現金: 86.41塊
淨值: 107.13塊
- 截至2024年9月底,帳上現金為7,911億元。
- 淨現金2,491 億元,較去年9月底減少554億元,主要為營收成長,帶動營運資金的需求,及資本支出增加所導致。
- 現金周轉天數42天,較前一年減少5天,主要是營收大幅成長,及持續透過存貨控管,使得存貨天數減少4天所致。
- 負債比例則為百分之58,與去年同期相當。
現金流量表:
- 2024 年前三季,營業活動現金流出為186億元。較去年同期流入,減少3,048億元。 主要是因為今年前三季,為了因應客戶需求增加備貨,現金減少了1,269億元,而去年前三季則是現金增加1,759億元。
- 自由現金流為淨流出1,147億元,較去年同期減少3,293億元,主要係因營業活動現金流減少3,048 億元及資本支出增加245億元所致。
產品表現:
- 第三季的營運成果,營收達到新台幣1.85兆元,創下歷年第三季的新高。季對季、年對年都達到強勁成長,表現明顯優於我們的預期。
- 產品方面,雲端網路以及電腦終端產品表現的都比預期好。
- 獲利方面,毛利、營業利益以及淨利的表現上,則有兩位數以上的成長,也創下了歷年來的同期新高,整體表現也優於我們先前的預期。
- 前三季來看,即使營運上面臨了許多的挑戰,我們的累積營收達到4.7兆,年增百分之10;毛利、營業利益和淨利也各別成長了百分之8、16及20,都創下了歷年同期的新高。這就是鴻海的營運規模所造就的競爭優勢,也是公司一直強調的,鴻海會以獲利極大化為目標,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。
2024第四季展望:
- 營收
- 在第四季展望的部分。整體來看,下半年進入ICT產業的傳統旺季,第三季已經看到了強勁成長。預計第四季整個鴻海集團在季對季、年對年方面,也會有顯著成長。
- 產品分析
- 消費智能: 因為第四季進入出貨旺季,所以預計會較上季強勁成長。隨著進入降息循環,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增加,使得全球景氣不確定性上升,因此依照目前的能見度,消費智能產品相較於去年同期,第四季表現看起來較為持平。
- 雲端網路:
- AI伺服器需求強勁,累計前三季AI伺服器營收較去年同期年增超過兩倍,通用伺服器營收成長也超過兩成。
- 雖然第三季因為客戶的急單拉貨,拉高了基期,但我們仍預期第四季AI伺服器會維持前一季的表現。
- 通用伺服器表現也大致持平。
- 網通產品的需求,則從下半年開始回穩,第四季表現預計較上季顯著成長。預計整個雲端網路產品第四季表現將與上季持平,跟去年同期相比,將達到強勁的成長。
- 電腦終端: 雖然第四季有新產品上市以及節日銷售的效益,但是因為第三季返校需求基期較高,所以季對季的表現會衰退。另外,受到PC整體市場需求復甦緩慢的影響,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會略為衰退。 。
- 元件及其他: 主要業務相關的零組件出貨增加,這個產品類別在季對季會顯著成長。但是受到非核心業務收入減少的影響,這個產品類別在年對年將表現持平。
2024全年展望:
- 去年的科技日,我提出了智慧製造、智慧電動車以及智慧城市三大平台,並以 AI工廠強化鴻海在零組件、模組、系統、IC以及軟體等四個領域的能力,驅動這些智慧平台的未來發展。過去一年,鴻海從製造服務公司,逐步轉型為平台解決方案的企業。
2025全年展望:
- 展望2025 年,通膨雖然已經趨緩,但我認為國際間的政經局勢、貨幣政策以及AI產業的發展,將是明年最重要的影響因子。
- 隨著生成式AI的迅速發展,全球都在加快投資力道,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算力需求。
- 展望明年,AI的發展將是ICT產業最重要的成長動能。鴻海在這個領域有系統設計、垂直整合、全球布局的能力,將會持續保有領先優勢。
- 目前趨勢看來,AI伺服器市場在未來幾年內,還是可以持續高速發展。因此,我們對明年保持樂觀看法。
- 今年鴻海以三大智慧平台作為我們的發展主軸。而2025年就會是AI人工智慧年。
- 隨著AI新產品即將推出,鴻海將會充分掌握這一波商機,進入另一個成長階段。我們不僅僅是AI供應商,也會是AI使用者。在AI算力大幅提升下,我們也開始興建超級算力中心,即將成為具有AI超算能力的製造大廠。
- 之前鴻海的自動化已經讓我們人均營收提升超過了八成。現在,我們在AI、機器人、自動化領域,也正與幾家國際大廠合作。在龐大AI算力的支援下,預期未來的成果將會更為顯著。
- 2025年,鴻海將會在原來累積的製造服務基礎上,加上目前的三大平台解決方案,聚焦成為科技製造平台服務公司。
重要事業進展:
- 首先是AI,鴻海藉由在研發、數位製造平台、垂直整合、客戶關係、以及全球布局等競爭優勢,在客戶強勁需求的帶動下,AI伺服器前三季累積營收,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兩倍,佔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也超過四成。
- 展望2025年, AI伺服器強勁的需求,從大型的雲端服務商、NCP,到一線的品牌客戶,我們幾乎都有涵蓋。
- 預期2025年AI伺服器出貨量逐季攀升,在整體伺服器營收的佔比將超過50%,為公司成長的最主要動能。
- 在「智慧製造平台」,我們正與夥伴合作,透過導入生成式AI技術,來提升工廠的自動化水準和效率。首先,我們是與BCG攜手推動「創世紀Genesis Initiative」專案,作為我們將生成式AI落地到產線上,應用包含生產參數的優化、設備的運營管理、產品品質檢測等,預期能夠創造超過數億美元的經濟效益。
- 在AI機器人平台部分,我們也正在與Intrinsic合作,打造領先業界的機器人應用管理平台。利用生成式AI,我們能提升機器人自動化程度與整合能力,並縮短調適時間,來完善鴻海的全自動化產線與關燈工廠。
- 我們也正在與Nvidia和Siemens合作,希望透過整合倉儲物流、機構件和組裝等場域裡面,大量且繁複的數據,來打造數位虛擬的孿生工廠。這將可以高度簡化工廠管理,並提高生產營運效率。
- 在電動車方面,我們在今年的科技日上,展示了MODEL U、 MODEL D、與 MODEL A,產品組合更為全面。
- 今年年底前,我們也預計會完成MODEL B的量產準備。 電池與儲能的布局上,和發廠已接近完成,但由於今年受到好幾個颱風的影響,正式量產的時間預計會延到明年第一季。
- 「智慧電動車平台」方面,我們在台灣道路上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地測試,並且根據使用者的需求,持續開發和更新功能,希望能打造更佳的乘坐體驗,以建立領先業界的車用平台。
- 「智慧城市平台」的部分,我們正與美洲及日本的客戶洽談相關的合作。今年科技日上,展示了CityGPT 應用,也受到了許多國內外的關注,我們也將繼續深入開發。
- 另外,我們也已經獲得了經濟部產發署的支持,將在高雄市建立智慧城市的實驗場域,也將同時強化高雄AI軟體產業鏈的發展。
- 在智慧城市的推廣上,我們也在多個縣市舉辦工作坊,並協助他們規劃AI城市藍圖。
- 在半導體的進展,我們持續完善關鍵產能布建。SiC車用產品方面,預計在這一個季度可以順利完成客戶的驗證,並開始放量。
- 先進封裝上,玻璃線路載板也開始小量生產,目前主要應用在Edge AI 的GPU產品上。
- 在設計服務方面,我們也將完成5nm後端設計,和 CoWoS設計服務流程的建置。
- 車用功率以及類比小IC方面,目前在新竹的碳化矽模組工廠已經落成並開始試產。由我們自主設計、製造的碳化矽模組產品,也已經陸續送樣給鴻華先進、以及中國大陸,與歐洲地區的EV 電驅客戶,並同時有多個方案正在進行設計導入中。
- 我們整合了自有IC的多款車用半導體模組,目前已經取得中、台等多款車用電子次系統的設計案。我們也陸續在AI伺服器中,導入了自有設計的電源IC,與功率半導體,這將讓鴻海在AI伺服器的關鍵零組件供應上,更加的完整。
HHTD24 鴻海科技日:
- 電動車的展示也是本屆鴻海科技日的亮點之一。我們客戶所採用以MODEL C為基礎的電動車,已經成為台灣最暢銷的一個電動車車款。
- 我們這次也展示了美國版的MODEL C,另外還有MODEL A、與量產版的MODEL B。 最重要的是,今年鴻海攜手義大利賓法所打造的兩款最新電動車,包含了結合了SUV跟MPV車款優點的MODEL D,以及中型電動巴士MODEL U,期待這些新車款未來能盡快在市場推出。
近期重大事件:
其他重點整理:
公司整體展望與發展:
- 公司對於2025年的展望? 哪一些產品類別會是主要的成長來源?
- 從整個大環境來看,IMF預估2025年全球經濟將成長大概3.2%,與2024年相當。通膨正常化和寬鬆貨幣政策這個兩大關鍵,讓已開發經濟體的景氣邁向軟著陸;各國依舊會採用財政或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的成長,我們也將持續密切地來觀察地緣政治對於景氣波動的影響。
- 對於ICT產業2025年的展望,明年應該是可以樂觀期待的一年。因為AI產業在明年開始,將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,主要客戶預期幾年之內將會達到五千億美元到一兆美元的規模,這已經接近、甚至超越全球半導體今年六千億美元的水準。
- 以四大產品類別來看,預期雲端網路產品中的伺服器會是最主要的成長來源,尤其是來自AI 伺服器還有機櫃解決方案的強勁需求。當然在AI雲端需求開始發展之後,Edge AI的需求也將會跟上,也有機會帶動相關devices的市場,當然EV也是Edge AI device的其中一個。
- 談到EV,我們也預期MODEL C與電動巴士將會穩定的生產。隨著MODEL B也將進入量產,EV 的營收應該可以持續的成長。
- 川普當選之後,鴻海在全球布局策略上是否會有相應調整?尤其是在美國的業務,包含在Ohio州、還有Wisconsin等等,是否有相應的調整?另外公司持續在墨西哥、美國和台灣增加AI伺服器產能,能否分析一下目前這些地區的產能分布比例,還有未來目標產能規劃?
- 我想Trump剛剛才被選上,還沒有正式成為美國的總統,現在還不太清楚他到底會實施什麼樣的政策。不過,鴻海的全球佈局都是依照客戶的需求、以及我們自己的營運策略來決定。從1980年代開始,我們進軍美國、88年我們到了中國大陸、2004年我們到了墨西哥,之後也建置了印度和越南等幾個重要的基地。我們在這些國家的營運都持續在擴大,也都為當地的經濟發展,以及當地的就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。
- 作為一個跨國企業,其實我們關心的不是選舉的本身,而是投資的政策及環境,還有商業機會等等,新的政府上台之後會有甚什麼樣的變化。我們投資的方向和腳步,都會依照這些條件快速做出必要的調整。整體來看,隨著AI領域的蓬勃發展,以及電動車的機會增加,這些都需要更多的區域製造能力,所以可以預期的是,我們在這幾個主要國家地區的投資都會持續地增加。
- 今天大家都很重視區域均衡發展,但這早就是鴻海過去三、四十年來就已經逐步建立的布局。目前我們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,設有超過二百個以上的營運的據點,這個龐大且均衡的全球佈局,正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。
- 至於在美國方面,我們自從在美國有營運以來,已經跨越超過大概十一屆的總統,時至今日,我們在美國的營運也一直在擴大。我要強調的是,鴻海在美國的布局奠基在我們的集團宗旨,「長期、穩定、發展、科技、國際」的這個指導之下,所以鴻海在美國的布局是長期而且是穩定的。
- 鴻海在美國深耕將近四十年,將近五十個廠區,雇用了超過五千名的美國員工,也創造出每年將近 256 億美元的營收。能夠有這樣的成果,我想都是每一位鴻海美國同仁努力貢獻的結果。
- 威州的投資案,因整體市場的變化,我們很快就調整原來的投資計劃,希望可以持續為當地創造新的發展跟就業。我們在2021年也跟政府簽訂了新的投資協定,到今天為止,我們都依照新的合約執行到位。
- 那在過去3年多期間,鴻海在威州投資規模達到將近10億美元,雇用的美國同仁規模至少成長 40%。威州的營收較去年同期也成長了將近 140%!今年來,鴻海集團更是當地拉辛郡最大的納稅企業。也因為鴻海在當地的耕耘,我們看到了更多的企業來到了威州投資,一起來為威州的經濟和就業作出貢獻。
- 長期來看,我們受惠於全球化的布局、和新事業的發展商機,鴻海的威州、德州廠區在AI以及伺服器領域都會有一定的成長;俄州的電動車廠也將持續導入新的客戶。也就是因為這些因素,幾個月前,我們也宣布在美國新增投資,所以鴻海在美國的展望還是相當正面的。
- 本週二Sharp召開法說會,成果展望皆超乎預期。能否分享在您擔任會長這段期間Sharp做了哪些轉型?外界關切也蠻關切SDP轉型為資料中心的相關進度?
- Sharp在前幾天的法說會,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初步的成果,那是一個初步的成果,我們還是要持續要去努力。這個初步的成果是在我們做了幾個調整之後,才看到了一些比較樂觀的發展。首先,我們做的調整,包括我們讓日本的幹部們,他們來做決定,由日本的幹部來領導日本的同仁,這是第一個改變。
- 第二個改變,就是在溝通上面,我們調整了過去的做法。過去我們都是用英文來溝通,當兩個都不是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溝通,溝通的效率是相當地不好。那我們現在改成都用母語溝通,就像以我來講這個,我跟CXO的團隊幹部們溝通的時候,他們就用日文,那我就用中文,那我們只是增加了一個翻譯。那重點是,通過這個方式,我們日本的領導幹部們他們更容易、更能夠充分表達他們在腦袋裡面所想的這些想法。那我們都可以做更好的溝通。這是一個在管理上的一些改變。
- 在產品上,我們也做了蠻大的改變。過去Sharp產品大致上分成兩大類,一大類是品牌產品,一大類是元件產品。如果你看過去Sharp它的的財務報表,你會發現,品牌產品每年都做得相當不錯,每年都會賺個五、六百億。但因為元件產品包括面板、包括camera module,也包括半導體,這些元件產品需要大量的投資,而且外面的競爭也越來越劇烈,每年都造成相當大的虧損。這個虧損都把品牌部分賺到的錢都虧掉了。所以我們做了一個調整,就是把品牌部分要持續經營、要加強。在元件的部分,決定讓它能停的都停,能夠讓它改成輕資產的都改成輕資產。我們在Sharp內部叫做asset light的一個調整。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,我就看到它的財務表現,就像前兩天你看到的,可以開始轉虧為盈了。大致上我們做的改變是這些,當然還有一些細節,但那些細節就太多了,就不在這贅述,但是主要以這兩個為主。
- 至於SDP轉型為資料中心的相關進度,其實都照正常的進度在推動,就跟過去Sharp跟大家說明的,跟SoftBank還有KDDI的合約都在洽談中,預計大概今年年底就會完成相關合約的細節,所以這個進度也是照計劃在推動的。
- 目前四大業務裡面,cloud的AI成長帶動整個成長動能。除此之外,能否再分享一下其他幾個事業部,他的主要的potential的driver 是哪些item?在明年的展望下,這幾個事業個別的毛利率會不會有什麼樣的變化?
- 四大產品的潛在動能,我的看法都是 driven by AI。
- 消費智能產品,包括像手機或是相關的 device 也因為 AI 的關係,可能會有新一波的需求。
- 電腦終端產品,包括像Notebook 或是PC,也因為這個GenAI的關係,可能又會有一個新的換機潮。
- 雲端產品,當然也是因為AI的關係,所以它成長的非常快速。
- 元件方面的這個產品呢,也會看到因為AI的關係,它也會成長。所以,我覺得他的動能都是因為AI。
- 至於各別毛利率的變化,這個就看AI所帶來的相關價值,對客戶的吸引力到底可以增加多少, 讓客戶願意出更多的錢,買這個新的價值。那我認為他應該會是增加的,因為這個GenAI所產生的這些功能會讓相關的產品變得更有效率,可以夠幫助使用的人、使用者做他過去可能做不到的事情。所以我認為個別的產品、個別的毛利率都會有所提升。
AI伺服器
- 2025年AI伺服器營收目標是佔到整體伺服器一半以上,請教明年AI伺服器,例如GB這一類高價產品的需求情況、出貨規劃以及公司的市占率目標?
- GB 這個產品的需求,就像之前Jensen 所說的一樣,非常的瘋狂。我們也已經準備好相關的產能,來因應這個需求。我們的客戶涵蓋了大型的CSP、NCP以及一線品牌客戶。目前GB200的開發與生產持續按照計畫進行中,如先前所說的,本季會開始進入小量出貨,預計明年第一季進入放量出貨的階段。
- GB200 NVL 是一款系統級的AI伺服器機櫃,未來幾季會隨著技術的成熟,及供應鏈整合能力的提升,出貨量將會持續成長。尤其在大型CSP對訓練算力的部署、及主權AI建設的需求推動下,預計GB這一個系列的產品,在2025年的出貨量將呈現逐季上升的這樣子的一個趨勢。
- GB200有兩種規格的設計,NVL 36與 72,主要用來因應不同數據中心的電力規格。NVL 72不論在算力密度或經濟效益方面都更好,所以主要CSP客戶更傾向採用NVL 72的系統,這跟我們目前掌握的客戶訂單是一致的。在市占率方面,我們預估會有至少 40%以上的比率。
- 隨著2025年AI伺服器佔比持續提升,請問要怎麼評估AI伺服器業務對於毛利率以及營業利潤率的影響?
- 今年AI伺服器為我們帶來顯著營收貢獻的同時,也影響了我們資產負債表的結構。截至九月底存貨8,835億元,年增百分之14、應收帳款1.19兆元,年增百分之20,這都反映廠商在承接AI伺服器大量訂單的同時,具有穩健的資產負債表,是重要的能力之一。
- 第三季的三率表現雖然受到產品組合的影響,但是因為鴻海營運規模的競爭優勢,讓我們的毛利、營業利潤和淨利的絕對金額都較去年同期成長。 鴻海做為科技製造平台服務公司,我們將持續透過營運規模和垂直整合的競爭優勢,來達到獲利的極大化。
- 2025 年隨著單價高的AI伺服器出貨增加、營收規模會進一步擴大,將使交易模式更多元化,也將同時提高對資產負債表的要求。 若以Buy & Sell 的交易模式來看,預期將會對毛利率,及營業利潤率產生影響。雖然實際影響仍需視最終交易條件與出貨狀況而定,不過整體來說,AI 伺服器仍將會帶動整體獲利的成長。
- 我們同時也會持續提升 AI 伺服器垂直整合的比率。目前我們在關鍵零組件上,除了在Compute Board、NV Link Switches、SmartNIC、DPU 等零組件上,掌握較高的供應比例之外,也持續爭取集團內部供應液冷、電流連接器與線纜等關鍵零組件,以提升AI伺服器的獲利性。
- 液冷零組件是提升AI伺服器獲利性的來源之一,公司目前在液冷系統零組件的佈局?
- 在AI伺服器領域,鴻海幾乎是唯一一個可以提供全供應鏈服務的廠商。GB200機櫃的液冷系統,涵蓋了CDU設備及UQD、Manifold和Cold plate等零組件。
- 在10月初的鴻海科技日,我們除了展示完整的液冷機櫃,包含水對氣、以及水對水之外,也展示了因應不同流速的快接頭,也就是UQD。而這些UQD、Manifold還有Cold plate 等液冷關鍵零組件,都是運用我們長久累積下來,在精密加工的優異能力,才能做到以及確保零組件的良率與品質。
- 更重要的是,我們在GB200的液冷系統上,有非常高的市佔率,這樣將會更有機會,把這些液冷的關鍵零組件,整合到客戶的產品中。我們已經送樣給客戶,目前已經陸續通過客戶的認證。我們預期這些零組件在2025年將會有不錯的貢獻。
- 因為AI伺服器跟機櫃的貢獻比較多之後,對於獲利的想法。剛財務長其實已經有提到,在margin可能會有一些dilution,如果是buy and sell 的 base。如何看明年的OPEX Ratio?我們看到今年第二季、第三季OPEX Ratio已經降到3.5%以下,對比一年前都還在接近4%的level。是不是可以預期如果明年AI伺服器持續營收貢獻增長,可以看到更大幅度的OPEX percentage 的saving,會有一些規模效益的好處?
- 今年前三季累計營業費用的成長3%,主要來自RD費用配合業務發展的增加,但增長幅度低於營收10%的成長,所以營業費用率由去年同期的3.64%下降到今年的3.42%。
- 除了反映我們費用管控得宜之外,也體現了鴻海的營運規模所造就的競爭優勢。 所以當我們營收擴大之下,鴻海營運規模和垂直整合的能力,將會更加顯現出來,達到我們獲利極大化的目標。
- 關於 AI 伺服器和一般伺服器。 能分享對明年非 AI/一般伺服器的預期嗎?您認為它們在 2025 年會持續增長,還是成長不多? 其次關於 AI 伺服器業務,成長基本上都來自 GB200 嗎?還是您看到在非 GB200 方面也有一些顯著的成長? 最後,毛利率:您預計 AI 伺服器的毛利率隨著機架伺服器的量產爬坡,明年毛利率會同比上升嗎?還是 AI 伺服器的毛利率明年可能會下降?
- 關於成長的來源。AI 伺服器的增長主要來自 GB200,也就是 GB Nvidia 產品線。在其他供應商中,他們的佔比仍然很低,因此我們預計明年情況將保持不變。您不會看到其他競爭者在市場佔有率方面有顯著增長。
- 關於非 AI 伺服器增長的第一個問題,我可以說一般伺服器的增長—就收入而言,今年的增長仍然超過 20%。到今年年底,這一增長可能會保持不變。 對於明年,我們認為仍會增長。儘管 GB200 的需求強勁,但仍然需要一些 AI 基礎設施/AI 生態系統來改進數據存儲、處理和傳輸方式。
- 這些任務仍然可以由一般伺服器完成。儘管非 AI 伺服器的增長不如 AI 伺服器高,但仍然有增長。
- 至於明年 AI 伺服器的毛利率,我認為它會增長,因為 GB200 的第一版仍有改進空間。您可能聽說過另一個新的 GB 型號即將推出。隨著新 GB 型號的推出,它將更加高效。我認為成本效率會提高。隨之而來的 AI 伺服器的總成本將降低。如果成本降低,我們的毛利率將會更高。這是我的預期。
- Cloud business有機會在明年會有超過公司四成或五成的營收嗎?
- Cloud的這個產品明年一定會成為鴻海集團主要的的產品。目前我們主要產品就是在mobile phone,明年預期雲端的產品預期會成為鴻海另外一個主要產品。 這兩個主要產品大概佔比差不多。這個我只能這樣來預期。那到底是四成還是五成,還是三成?那就看這兩個的消長。
- 關於AI伺服器的毛利率。看起來公司在明年高單價的AI伺服器零組件的自製機會將比現有的AI伺服器產品更多。請問明年整體AI伺服器的毛利率的表現,是否會因為自己生產的零組件比例提高,來的比今年好呢?
- 2025年AI伺服器單價大幅提高,會大幅拉高鴻海的營收表現,不過同時也會影響毛利率的表現。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鴻海會透過AI伺服器上下游垂直整合,與經濟規模來提升獲利,達到公司獲利極大化的目標。
- 另外就是說,因為交易模式,基本上有些客戶還是有一些選擇,也就是說不全然是 buy and sell,也有機會某些客戶是接受consign的模式,所以就看這個組合將來變化而定。我相信公司穩健的資產負債表,以及現金管理能力,是未來發展 AI 伺服器業務,很重要的競爭優勢。
- 以系統業者的營運模式來說,競爭的關鍵在於規模以及獲利兩項。所以若從淨利潤的角度來看,能夠增加淨利、並且符合我們投資報酬要求的產品,我們都會積極去爭取。在這種情況下,雖然有時候會影響毛利率的表現,但對於淨利絕對是有利的,當然對股東更有利。這也符合剛剛董事長提到的,追求最大的獲利增長是我們不變的目標。
電動車:
- 目前EV 事業發展的進展。雖然整個車市的狀況看起來比較低靡一些,之前提到跟日本車廠的合作,可以大概update一下目前的進度嗎?另外,之前也提過在2025年希望可以達到全球電動車製造10%的份額,現在這個目標是不是有比較新的update?
- 目前和兩家日本車廠的商談進展非常的順利,他們對我們的產品滿意度很高。他們也陸陸續續都來過台灣,看過我們的車子,跟我們的工程師有相當多對接。
- 目前我們正在爭取時間以敲定合作的細節,希望在滿足雙方的期待下,盡快在這幾個月完成合約的簽訂,並同時確保量產的時間不會因為合約的簽訂而延誤,能夠達到雙贏的局面。
- 電動車市場5%的市佔率及兆元營收,就是我們在進入這個領域初期的目標。目前看起來電動車的發展方向,符合我們的預期,但畢竟汽車業是百年工業,在面臨新科技的導入、以及採用新的營運模式的腳步還是比較謹慎,雖然我們預期2025年要達到這個目標,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,這個目標會被推遲,但是這個目標我們不會改變。
- 我們也看到EV市場的競爭愈來愈劇烈,以及區域化生產的趨勢,讓CDMS商業模式越來越有吸引力,也有越來越多車廠跟我們聯繫,相信很快就可以簽定一些新的設計製造合約。在這些訂單逐步確認以後,預期後續會有更多的客戶加入。中長期來說,我們這個目標,還是一個可以達成的一個目標。
- 這兩年我們預計有三個重要的指標:
- 第一款乘用車進入量產。目前MODEL C已經在台灣正式量產,在單一車款上銷量在台灣電動車也是領先的,所以這個指標已經達成。
- 取得傳統車廠訂單。這一項也將在近期內達成,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車廠跟進。
- 傳統車廠直接採用我們的參考原型車,這一項應該可以在一兩年內實現。
- 若這三個指標達成,對我們發展電動車來說將會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,也會讓我們對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更有信心。
留言
張貼留言